欢迎光临玉林市图书馆!今天是
正在加载数据...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本馆动态>详细内容

鬱林图书馆史话

时间:2012年11月08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裕光 责任者: 阅读: 视力保护色: 字体:【】 【

说起玉林的蝴蝶楼,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会津津有味地说起那是图书馆的前身,当时是鬱林最威的建筑”“在县府八角楼,有故事的地方。是的,过去的藏书楼、蝴蝶楼已成人们的记忆,如今的图书馆已是拥有46万余册馆藏图书,藏、借、阅三结合,实行自动化、数字化建设,免费向读者开放的国家一级图书馆。

 

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阅览室

 

鬱林最早的藏书楼


      旧时没有图书馆这个称谓。人们大都称藏书楼或芸香阁。明崇祯年间,鬱林州紫泉书院已建有藏书楼(今古定小学二校舍),楼高三层,一楼二楼为阅览室,三楼为书库。清同治年间重修。藏有《马氏版本丛书》4000余册,《正义堂丛书》800多册,其它经、史、子、集3000余册,清代八股文刻本600多册,以及《四书》、《五经》等多种书籍约万余册。这是鬱林历史上最早、藏书最多的藏书楼。

 

巨绅商贾捐款兴建鬱林图书馆


      民国17年(1928年),由鬱林县巨绅商贾蒋子鳌等人发起,募集资金创建鬱林县图书馆,于193312月建成开馆。馆舍在今玉州区政府内(现城市博物馆),人称蝴蝶楼。原来馆的左右两端各有钟楼一座,前门二楼有一半圆舌形突出大凉台,整个造型俨如一只倒立蝴蝶,非常美观。据说此楼设计绘图为广西大学著名土木工程教授,由梧州东亚建筑公司承建,钢筋水泥结构,馆高三层,为当时鬱林最先进、装璜最好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门前是一大庭院,两旁分植树木,后面亦为庭院,分布花坛数处,中间一大金鱼池,环境清静雅致,曾被誉为鬱林精神象征。馆内藏书有《古今图书集成》、《万有文库》、《百科丛书》及各个时期撰修的《鬱林州志》等大部头文献、古今中外图书。同时县里将紫泉书院藏书楼中的全部图书拨给图书馆,总藏书量达5万多册。书架书柜多嵌有防尘玻璃,所有图书只供在馆内阅读,全不外借。首任馆长周泽民,设馆员二人。


      1938年,国民党鬱林区民团指挥官王景宋为防止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实行拆城减楼,认为如沦陷敌手,敌踞高制约,我反攻困难,遂将图书馆两个钟楼拆掉,三楼亦属高层,要拆掉,但因坚固难拆,用炸药炸了好几次都不塌,只破裂几处,半圆凉台被炸得歪斜欲坠。三楼破裂处遇雨天漏水,二楼书库受潮,馆藏图书被沤坏,图书失散甚多,图书馆遂告关闭。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于1946年鬱林县政府拨款修葺图书馆,由地方热心人士捐资重新购置各种图书,开放阅览。1948年春,国民党桂南军政区司令罗活强占县图书馆为司令部,馆藏图书又再一次遭散失。至鬱林解放前夕,图书馆只剩下一堆破旧报纸、杂志,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图书。

 

图书馆几易馆址


      1950年春,中共鬱林县委会成立并在图书馆办公,之后县委迁州佩王庄办公(今三官堂附近),图书馆房舍拨给鬱林中苏友好协会使用。


      1951年鬱林县文化馆成立,馆址设于图书馆。图书馆与文化馆合并,牌子挂鬱林县文化馆。馆长为蒋刚,文化馆主要是做文艺宣传辅导工作,购置有图书报刊,向外开放。因馆舍楼顶穿漏,阅览室时常潮湿,书库亦有一角积水,只能使用一部分,每天早上开放3个小时,办理图书外借,那时进馆人次不少,只因购书经费不多,所购图书复本少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19586月,文化馆与图书馆分开,县政府拨款2万元在原址另行筹办图书馆,购置图书及设备,同年101日正式开馆接待读者。当时馆藏图书近3万册,包括名山区二泉乡蒋博臣祠置存的《二十四史》一部,共425册捐赠县图书馆。每天进馆阅览的读者甚众,设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两个,阅览、借书还书,秩序井然。


      1961年春,县图书馆由蝴蝶楼搬迁到县总工会前面的旧县参议会内(又叫寒山庙),继续向读者开放。馆长为周仲新,设3名馆员,经费有所增加。1962年县政府拨专款重点建设农村图书室,至1965年全县建立农村图书室已达500个,图书30多万册。图书馆既需要正常开放,又要下乡辅导农村图书室业务工作。馆内设置图书箱10个,每箱配备不同图书100册,供读者借阅。馆内购书经费有所增加,扩大图书复本数,增加报刊种类,同时接受前副县长龙明勋捐赠图书4000余册,县工商联捐赠《佩文韵府》一部(道林纸12册装)共360册,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


      19665月,县图书馆划归县级玉林镇管理,更名玉林镇图书馆,同年6文革开始,图书馆闭馆谢客,所有图书全部封存。197051日恢复开放,馆藏图书9万余册。因读者日增,阅览室拥挤,图书报刊增量大,库容渐感不足。197112月,玉林镇政府投资3.6万元筹建新图书馆,馆址在县城内环南路250号。今人民公园前门左侧,依傍公园湖边,环境优美恬静,空气清新。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楼高三层,于19738月建成正式向读者开放,同年926日,自治区文化厅在玉林镇召开全区公共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这在当时可算是一件大事,期间,代表们参观了玉林镇图书馆,给予较高评价,被誉为广西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典范。19755月,玉林镇图书馆更名为玉林县图书馆,馆藏图书已达28万余册。馆长梁立焕,工作人员6名。因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对读者服务质量不断提升,1981年,玉林县图书馆荣获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82年,被评为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1985年县级玉林市政府征地及拨款140多万元,兴建玉林市新图书馆,馆址迁在州佩东门垌,县西路177号(今教育中路553号),图书馆占地9.5亩,建筑面积6400多平方米,主楼高六层,副楼五层。1991430日,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馆内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借书处,报纸、期刊、少年儿童、地方文献等四大阅览厅,共设阅览座位500多个。订购全国各省市报纸200多种,各种期刊杂志800多种,馆藏图书32万多册。199312月,玉林市图书馆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图书馆19978月撤地设市升格为地级市图书馆。

 

从传统手工服务迈向自动化管理


       199910月,玉林市拨款20万元引进深圳市图书馆开发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启动了自动化建设,读者服务工作全面使用ILASII系统。从原来的传统手工服务迈向计算机管理,玉林市图书馆依托自动化建设,彻底打破了传统服务方式,创新图书馆藏、借、阅三结合全开架服务模式,实现了按专业设置的书刊一体化工作服务,让书库既有藏书功能又有阅读功能,促进了读者使用图书馆的习惯由外借向内阅转化,从闭架开架,实现了人在书中,书在人中的资源布局。让读者更自主、充分、有效、准确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建电子阅览室注入新活力


      2005年玉林市图书馆积极把握机遇,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市政府和财政部门的鼎力支持,拨款60万元,购置了50台电脑以及交换机、服务器、防盗监控器等设备,于同年12月建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规模最大的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集电子型文献阅览、咨询、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的建立,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使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又往前迈出一大步,既满足了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上网阅读、求知、智力开发等需要,为早日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奠定了物质载体,同时也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911月,市图书馆通过自治区公共图书馆专家评估检查组实地考察及认真查阅评估材料,按照国家文化部评审标准进行逐项抽检,经过初审、公示、终审等环节,玉林市图书馆获得了国家一级图书馆称号。

 

免费开放读者受惠


      为让群众公平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彰显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市图书馆于去年51日起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即取消读者办理借书证、阅览证的工本费和查阅旧刊文献资料费,电子阅览室免费上网,免费查阅各类数据库,免费查询普通图书、现报现刊等。免费开放给图书馆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读者数量大幅上升。据统计,免费开放一年多年,持证读者8264人,相当于免费前的2倍,进馆人数迅速增长到238691人次,书刊外借数量则增长到184629册次。现在馆藏图书达到46万余册,很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


       20116月至20126月,图书馆平均每天接待读者500人次,逢周末及节假日,每天接待读者约700人次。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目的是更大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最大程度地为读者提供方便,让读者喜欢进图书馆,更好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